新闻资讯

希沃最新资讯,看这里

哪些在场的记忆,构成了我们的2024?


*以下内容转载自南方周末


全文共4415字,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


  • 冬至一过,一年即将过去。当我们迎接新年,我们总能发现这一年翻过太多新故事:2024年,人们在哈尔滨见证了冰雪中的“城市火热,人心更热”;在巴黎见证了人类追求更高、更快、更强的热血与真情;在科技界见证了AI和机器人从赛博世界走进日常生活;在游戏世界见证了国产3A大作《黑神话·悟空》以一个团队的理想主义吸引全球的惊艳目光……

  • 对于普通人而言,2024年同样翻开了生活的又一页。在那些陌生的起点上,有忐忑在场,也有爱在场。在场的每个人,见证了彼此的成长,也成就了彼此的成长。


文|梁小起

1

在场,见证成长

每一个新的开始,都承载着人们对成长、对生机、对未来的憧憬。在产房外,人们竖耳等待着第一声啼哭。在校门口,小孩泪水涟涟,开启十多年的学生时代。在考场,试卷上的每一个字都凝结着心血和忐忑……

到了2024年,人们开启新生活的方式变得更多、更快。不管人们是否准备好,2024年从一开始就领着所有人迈入新的世界:脑机接口、月背岩土、火箭“回收”……为此,也有更多人开始通过主动学习为成长创造机会。当中最受关注的,莫过于青少年群体。

小茹就是其中一员。为了培养儿子琛琛的阅读和表达能力,小茹和丈夫买回家的绘本放满了整面墙。琛琛也早早用上了希沃学习机,每天小茹都会陪琛琛花一个小时,畅游在故事之中。

2岁多的琛琛在用学习机阅读绘本(受访者提供/图)

昭昭则仍在探索之中。2024年,昭昭的孩子开始上一年级。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,昭昭都期待从孩子的嘴里了解他今天学了哪些新知识,跟不跟得上,而孩子带回来的,却是满怀的快乐——跟朋友聊天的小纸条、在学校玩的游戏、老师上课时搞笑的话。

在此之前,家里一直坚持快乐成长为主,但孩子上一年级之后,越来越多朋友劝昭昭关注孩子的学习,她也有点担心孩子错过建立学习习惯的窗口期。

而在社会上,2024年人们对教育该“松”还是该“紧”的讨论依然持续:上半年,徐州一家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体验做饭中感受烟火气,让家长们心生向往,一部电影《抓娃娃》,也让人们对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心有戚戚;下半年,北大教育学院的老师林小英感慨,为学习“只争朝夕”,不如停下来体会“朝夕”的阳光,但与此同时,《山花烂漫时》也让人们再次为女校学生们的刻苦拼搏而动容。

成长之快,迫使人们持续不断地反观自身:我们可以为成长带来什么?这个问题,对家长而言是一种警醒。对于老师们而言,则是需要不断精进的职业实践。

2024年,王秋从大学中文系毕业,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。她喜欢读书,成为语文老师后,阅读更是她传道解惑的载体。

在接手班级之后,王秋发现,一些学生常常忽略了语文课的理解贯通。在教育的张弛结合中,王秋以自己对阅读的热爱,作为引领学生走入桃花源的火苗。她在课堂上设置了更多互动环节,讲解更多“幕后故事”,让学生共情古诗词中的思乡、愤懑或者怀才不遇等等处境。

一个学期下来,讲台下学生们的眼里渐渐有了光彩。在考后总结中,一位原本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给王秋写道:“老师,语文课真的很有趣,我很想学好语文。”

学生给王秋写的小纸条(受访者提供/图)

这鼓舞了王秋。在教学的过程中,王秋并非没有担心过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够力度,也常常在教育结果的有效和教育过程的快乐之间难以取舍,感到苦恼。所幸,在这一年,种子的成长让她对春天的期盼有了着落。而她和更多为孩子努力的人们的2024年,也在因成长而悄然变化。

当人们为种子倾注关爱,土地上也映出了人们成长的影子。

2

在场,体会成长

当人们逐渐长大、成熟,“第一次”的体验不再频繁发生。这也使得每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,都会让我们重新回到孩子般的状态:忐忑,又怀有期待。
孩子的成长往往需要家长付出许多耐心:在他们不愿意睡觉的时候、乱丢玩具的时候、学习老是不开窍的时候……小茹是急性子,撞见孩子调皮时,总忍不住要斥责。
有一回,小茹刚打扫完卫生,回到客厅一看,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水彩颜料倒了一地,正拿着画笔在墙上乱涂乱画。小茹一下子“血压飙升”,发火道:“这样做是不对的,颜料和墙不能用来玩耍。”
话从口出后,孩子似懂非懂的眼神又让她陷入自责。有的时候,小茹刚要发火,孩子就已经哭了起来,喊“妈妈别气”。这让小茹重新反思自己的脾气,学着每次情绪涌上心头时先深呼吸。“我希望给他充满爱与理解的陪伴。”小茹说道。
小茹和琛琛在游乐园(受访者提供/图)

对于老师而言,学生的成长更是必然建立在自身的不断成长之上。王秋形容,2024年是“归零”的一年。“我回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城市,非常熟悉的学校,但是我有了全新的身份,心态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。”

作为新手老师,王秋时常焦虑自己“站不住这个讲台”。在学生们眼中,初见王秋时,这位年轻老师“会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”,“气场非常强”。

这是王秋故意为之,她希望快速建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严。但是两个月过去之后,王秋发现学生们对她的课有些抵触。在另一个氛围更轻松的班级里,学生们更愿意跟她互动,学习表现也更好。

某种意义上,学生们也成为了王秋职业生涯中的“老师”。王秋慢慢明白,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时刻调整自己的状态。她重新松弛下来,与学生们打成一片。

如果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,人们体会到的成长,是一个时代拔节生长的声音。

在广西境内、云贵高原东南麓的深山里,有着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自治县——河池市环江县。生活在此的覃品优,于1998年从农校毕业。当时,因为村里教师太少,她和全县九十多个年轻人一起在政府的号召下转行进入教育行业,不承想这一入行就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师。

因为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训练,覃品优一开始只能凭借自己以前读书时的经验,入行三个月后,全村来听她讲课,让她紧张得额头直冒汗。

覃品优笑道,学生形容她是“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”,而正是“半路出家”的她,开启了乡村数字化教育的新篇章。

2009年,入行十年的覃品优靠着一本书和一张光碟,在许多个夜晚摸索着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当中。她第一次用上幻灯片,是在讲解《登鹳雀楼》时,她让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,孩子们每读对一个字,诗人就能往上一层。一节课下来,孩子们眼睛都没离开过老师。

2016年,覃品优开始在班级开展互动教学(受访者提供/图)

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,覃品优到各地参加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比赛,看到了更多新奇的互动课件,她一打听,得知一家叫希沃的企业有在为老师们提供数字化教学和相关培训。

入行又过去十年后,覃品优和希沃一起,为乡村学校“刷新装备”,给每个学校讲解如何用希沃白板上课。

在深山之中,这个村庄如同好奇的孩子,对新事物的吸收速度快得超乎想象。

覃品优入行的第三十年,信息技术2.0的风吹进了县里。大洋彼岸的ChatGPT横空出世不久,环江县里的老师们已经开始探索如何使用AI生成教案和教学计划,如今,老师们还懂得用AI与学生进行互动。

2024年,覃品优在当地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与提升的专项培训(受访者提供/图)

育人事业的蓬勃发展,帮助深山里的人们走上欣欣向荣的道路。每次回想当初,都让覃品优更坚定未来应该走向何方。在岗位上,覃品优通过“以师育师”理念,联动高校、企业、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和学校,持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专业能力,促进教育均衡。她常常鼓励年轻人:“成长是发现光,靠近光,追赶光,散发光。”

在人们生生不息的成长中,科技成为始终在场的那道光,照亮前路,见证变化。

3

在场,不再孤独

在河北邯郸,AI已经成为中学教师张江英日常的一部分。

一方面,希沃白板等软件和互联网上的AI智能体每天都在辅助张江英写教案、做课件,他自诩有了自己的“小助理”。另一方面,AI也是张江英今年暑假和周末送到全国各地学校的“及时雨”。

自2018年起,张江英凭着双脚,翻越大山大河,将最前沿的教育数字化技术和教育资源送进全国的乡村学校中。

在公益送教的过程中,老师们的求知欲总是扑面而来。张江英遇到过背着孩子来听课的老师,也遇到过在大雨中开了两个小时高速专程赶来听课的老师。

还有一次,张江英和希沃到山西曲沃县进行教师数字化培训,由于时间紧,课程不得不从一般三个小时的大讲座压缩为一个小时。课后,张江英匆忙赶路时收到了许多微信好友申请,一问,都是曲沃县的老师们带着问题前来咨询。

背着孩子来听张江英讲课的老师(受访者提供/图)

老师的恳切,也代表着孩子们的渴望。六年间,张江英利用业余时间送去了160多场教师公益培训,云南、贵州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的五万多名教师等来了技术的光亮,看见了教育的可能性。

当科技成果在人们之间传递,情感也随之流动。张江英在各地送教的过程中,与天南地北的老师结下了情谊。“老师们在丰富着我。”他形容,“有的是句号,有的是省略号,有的是破折号和感叹号。”

张江英表示,自己与老师们既是同行(hang二声),也是同行(xing二声)。为了将更多新的技术带给老师们,张江英也在时刻关注和应用最新的AI技术。

2021年,张江英和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加入了希沃杏坛计划。这一计划通过教师能力评估模型、体系化研训活动和清晰的成长路径,让教师可以获取和分享教学经验,共创优质课例。张江英常常在这当中找到新的灵感。

张江英还有更多“眼馋”的AI新技术,比如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,这一系统能够评估师生课堂互动的质量,比如哪个区域的学生参与度更高、哪些问题没有同学响应、哪些互动方式效果更好等等。下课后,老师们用10分钟左右就能获取AI生成的报告。

在张江英看来,希沃的许多AI应用都贴近教学一线的需求。“我特别喜欢这种学完就能用、用完就能见效的东西。”

2024年暑假,张江英在习水县与当地老师走在赤水河边上。回顾这些年的送教历程,他突然有感:人的成长就像这条河,不断学习,不断丰满。而将科技带给人们的过程,正让他的生命持续奔流。

“与其说是传授一些东西,不如说是他们给生命带来了活水。”张江英说,“他们的质疑也是我的质疑,我们共同解决问题,也就一起有了收获。”

张江英(画面中间)与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一起(受访者提供/图)

希沃也是如此。15年来,希沃在家里、在课堂上、在每一段成长中始终在场,见证人们的成长时刻,又随着人们一同成长。

“我们越来越逼近一个梦想,一个关于‘创造的可能’的梦想。” 视源股份首席技术官杨铭在2024年的希沃未来教育创新日上表示,“希沃一直在探索如何将AI跟教育相结合,激发每一位师生的创造潜力,让他们去创造无限的可能。”

也是在2024年,seewoAI应用实现了从校到家、由教到学的全流程赋能。不管是在家的小茹,还是在办公室的张江英,都能通过希沃学习机、希沃白板等产品,为成长添上加速度和温度。放眼社会,希沃在2024年也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,通过高校合作、公益帮扶及行业论坛交流等方式,凝聚更多力量,孕育明天的生机。

当成长不只是一个瞬间,而是持续一天、一年、一代人,在场见证的本身,有时候就是一种意义。

琛琛正值一天变一个样的时期,如同树丫抽芽。小茹经常不知道琛琛在什么时候学会了一些大人的言行举止:跪着给妈妈送花;妈妈摔倒的时候,嘟起小嘴冲伤口吹气;睡觉前和睡醒后,第一件事是亲吻爸爸妈妈……小茹在希沃家长专区的帖子里写道:“孩子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,如同闪烁在成长夜空中的繁星。”

这些细碎但闪光的时刻,构成了小茹的生活意义,也同样构成了希沃在场的意义:过去一年的在场,是为了未来一年人们更好地上场。

致敬成长,直到莺飞草长的春天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。

(文中小茹、琛琛、昭昭、王秋为化名)


backtop返回顶部